太乙天符 发表于 2016-8-14 10:33:10

实用拳法的规矩 - 陈中华

原则:

太极就是阴阳。
练太极就是“分”阴阳。就是上下、左右、前后杠杆。
就是分动静。身上一定同时有动的地方和不动的地方。就是将松散的身体变成门轴,车轮轴那样的紧凑的、合一的有作用的身体。
要“分”就必须先“定”,定住一点,两头才能分开。这一点一开始在丹田,后来可以在身体的任何部分。这一点就是轴。可以是点,也可以是一条线。点是万向轴;线是单向轴。点外的也可是点(门把手);或一个面(门面板)、一个体旋转门中间轴外都算)。
练拳就是练力。劲是力,松是力,僵也是力。练拳就是练习合理的使用力。
大打小,快打慢,长打短,重打轻,准确打误差。
练拳就是学习掌握时间、距离、角度。时间是提速,是实际的有效速度,不是绝对速度。距离是自身两点的距离或敌我之间的距离。角度是相对敌我间的平面而言的。此三者都有同一个目的:效率。
时间、距离、角度是通过身体各部位的配合得到的。功夫来自结构中个部位的配合。配合也叫“调整”。
太极拳练习中比较重要的部位有头、手、脚、腕、踝、肘、膝、肩、胯、腰、裆等。其中腰、裆、胯为比较特殊的太极拳部位。部位要各司其职。
太极拳的动作只能包括正圈或反圈、顺或逆、自转和公转。
身体上下要分三节。左右也要分三节。
结构有定式。外不能内,内不能外。内外各司其职。里边的别出来,外边的别进去。
手永远在外。丹田永远在内。手不能动,丹田不能停。
身体俯视图结构分三圈。内圈可和中圈合;中圈可和外圈合。外圈不能和内圈合。这就是三三学说。也叫二固一学说。
力发自地/脚(蹬),主于腰(调节)达于手(着)。
身体各部位分工配合,整劲是各部位不同方向、不同时间、不同作用的配合,不是一个方向的摇摆。
不要用力,要学会传导力。自己身上的力要传导到对方身上。
自身用动作制造动力,但身体要控制在静力范围内。
“推手”是一个太极拳练习的专业术语,并不是用手去推人的意思。推手练习时永远不能“推”。用手“扣板机”,就是“四两拨千斤”的拨。就是“发劲”。
只要用力、发力、做动作,就要将身体下压(最普通的表现就是肩膀要沉下、压住)。因为力的本身是向上的。
力要走竖(顺),不走横(逆)。
交手时宁可进一毫,也不退一尺。
脚比手快。
上动下不动,下动上不动。上下同时动时一定要在相反方向。
定义:

太极拳:用身体的肢体结构和微小的动作制造力的拳种。强调自身的内调整。
阴阳:万物本身并没有阴阳。是动作“分”出的阴阳。阴阳是发生在同一事物上的,是同时的。阴阳是动作的结果,不是静止的东西。
内圈:身体的内部转动中心。包括头、肩、胯、会阴。
中圈:身体的移动部分。包括肩、肘、胯、膝。
外圈:身体的不动部分。包括手、脚和头。
外:手、脚、头。共五个部位。
内:手、脚、头之内的其它部位。
自转:不移位的任意动作。对应点是脊椎、手、肩,膝。
公转:移位的动作。对应点是肩、肘、胯、脚、手。
点:一个地方。全身可以是一个点,也可以是无数个点。
面:由三个点或更多、甚至无数个点组成的一个平面。
双重:被对方合住了一个点以上而失去平衡。
坐腕:将手腕伸开,使其成为肘和手指的弧线中的一部分。这样做就等于是去掉了腕部。这在太极拳的练习中是个重要的步骤。
竖踝:踝关节要竖起。使膝关节直接可以通过脚面压到地面。这样做就等于是去掉了踝关节。这在太极拳的练习中是个重要的步骤。
部位结构要求:

百汇到会阴是一条竖线。此线不能左右晃,只可上下拉长。
这意味着百汇点和会阴点一定要有一种”关系“。这种关系要去慢慢体会。
这条线可以旋转。
肩下对胯,不能出胯。转动的方向以竖为主。
左手在左,右手在右,左手不能过界去右边;右手不能过界去左边。
左右手的动作一定永远在一条线上。他们不能在一个方向上运动。这条线也要慢慢体会。
手不高过眉,不低过胯。(金鸡独立除外)
出手不出肘,收肘不收手。手肘之间有一种关系,肘一定对准手心。
胯对膝,就像肘对手。45度竖的。
膝对脚心。竖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实用拳法的规矩 - 陈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