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术联盟

 找回密码
 注册用户
国术联盟
网站用户注册说明邀请码注册
客服[QQ:6008797,微信:ha0795 ]
联盟教学
江西五百钱教学交流专栏卢荣军简介
弘扬国术文化,研究江西五百钱绝技
网站管理
联盟微信直播告示专栏2020年直播课程表
敞开心扉,虽然会有风雨,但一定会有阳光
搜索
查看: 8047|回复: 0

太阳旗下的罪恶利爪-日本30年式刺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9-21 10:48: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30年式刺刀是日军中使用最为广泛的冷兵器之一,到二战结束为止,有据可查的生产数字约为680万把,比1906至1945年的40年间日本各种步枪的总产量还要多40万,实际生产数字肯定更大。日本接触西方制式步枪刺刀的时间较早,1831年,长崎市的高岛秋帆通过荷兰商馆馆长德·希列尼向荷兰方面购买了燧发枪和配套的刺刀。到了1865年,伊藤博文又从英国购买了1800支米涅步枪和刺刀,这也是日本第一次大规模购买装备近代步枪刺刀。


明治初期,日本除了购买西方武器之外也开始自主制造、富国强兵的目标发展。明治三年即1870年,日本近代第一座兵工厂在东京小石川成立,即东京炮兵工厂,因为诶他地址在小石川,所以也叫小石川炮兵工厂。之后为了更好地进行仿制工作,日本政府于1871至1875年之间相继雇佣了比利时技术员菲利普·乔利、法国军官乔尔茹·鲁邦大尉和他一起的五名下士。日本刺刀早期受到法国的影响比较大,在刺刀的改造中都是模仿背部为锯齿状的法式刺刀。


在1890年代中后期,当时的小石川炮兵工厂厂长友坂成章接到命令,要求研制一种使用无烟火药的新型步枪,以取代早期的村田步枪来装备部队。最终小石川炮兵工厂于1870年研制成功一种口径为6.5mm的新型步枪,因为是友坂成章开发并在明治三十年研制成功的,因此该步枪被命名为30年式友坂步枪。作为配套武器,友坂成章自然也为这支步枪开发出了一种相配套的刺刀,这就是30年式友坂刺刀。


30年式友坂刺刀是在德国西门子公司制造的刺刀基础上开发而来的,因此在形状上大体与西门子的刺刀类似。早期的30年式刺刀甚至有西门子公司的标志,并与东京炮兵工厂的标志并存。不同的是,30年式友坂刺刀在刀尖形状上并不是西门子公司传统的两边对称剑形松叶状,而是使用了上端平直、下端单刃上挑,类似于日本传统武士刀的刀尖形状,有点对士兵进行精神鼓励,赋予武士之魂的意思。


30年式友坂刺刀全长525mm,刀身长400mm,质量达到了690g。其525mm的全长与现代刺刀相比,大约长了将近三分之二。不过在当时世界上,其他国家军队甚至有不少长达600mm的刺刀,所以525mm的长度还是符合当时的作战需要以及发展趋势的。


30年式刺刀作为日本较为完美的兵器设计代表,自然也参与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扩张侵略战争。日俄战争期间,俄军曾在1905年1月25日至28日猛烈反攻黑沟台。由于这次反攻完全出于日军意料之外,结果导致了秋山好古少将的骑兵第一旅团秋山支队,及其配属的步兵、炮兵、工兵陷入危机。日军第八师团也遭到了猛烈攻击,随时有败亡的危险。在危难之际,日军第八师团师团长立见尚文将剩余部队重新编属成为立见军,自立为临时司令官,在第五师团的援助下果断以师团为单位对俄军进行白刃冲锋,在经过惨烈的肉搏战后日军获胜。此战在拯救了日军的同时,也创造了以师团为单位进行刺刀冲锋并获胜的成功战例。因此日军后来在1909年修改步兵操典的时候,于纲领中重点写上“决定战斗最终胜负的是刺刀突击。”至此,一直到二战结束日本陆军仍然十分重视步兵刺刀的训练,哪怕其作战理念已经落后于世界。


在日俄战争结束后,日军吸取战争经验,对30年式6.5mm步枪的枪机、保险以及瞄准装置都进行了大幅改进。新式步枪于1905年正式定型,这个改进版本就是后来在中国战场上声名远播,并成为日本陆军代表性武器之一的38年式步枪,俗称三八大盖儿。30年式友坂刺刀因为其较为完善的设计和在战争中的良好表现,所以并没有进行改进,并继续装备于38年式步枪。


具体说来,30年式友坂刺刀刀身下端是单刃上挑形的,截面形状仿佛一个尖锐的倒三角。刺刀两侧各有一条宽血槽,刺入人体后可以迅速使人流血并方便刺刀的拔出,同时也在保证强度的条件下,减轻了刺刀的重量。刺刀采用了整体式的护手,护手上方为枪口套环,下端是19世纪后半叶非常常见的向前方伸出的护手钩设计。这种设计可以在格斗时卡、别对方刺刀进行防守,还可以悬挂旗帜、架靠步枪,但后期的设计取消了这种护手钩,呈直形。刺刀的刀柄尾部采用闭锁机构,有一个T形长槽,用来和枪管下方的刺刀座连接。T形长槽内右侧有弹簧控制的活动卡笋,可把刺刀十分牢固地固定在步枪上。卸刺刀的时候,要用手指把刀柄左端尾部的圆形按钮按下去,卡笋回缩,这样刺刀很容易就取下来了。日军为了方便士兵单手握持刺刀,刺刀的刀柄下端一侧是采用的波浪形状设计,两侧用铆钉或螺丝固定护木。

30年式友坂刺刀的刀鞘工艺相对就简单多了。因为刀鞘只是用来收装和保护刀身,因此用不着太复杂的工艺结构。30年式友坂刺刀的刀鞘就是用薄钢板冲压成型后焊接而成。为了加固鞘口边缘,就在刀鞘上端口焊了一个被称为“吞口”或“鲤口”的加固部件;同时在刀鞘内部上下两端加了两对板状弹簧片,上端用来加紧刀身,下端用来防止刀身在刀鞘内过分晃动,起到了固定刀身的作用。除此之外,刀鞘也可以用来进行拼刺训练,而刀鞘刀尖部位设计的球鼻状突起就是为了进行拼刺训练时,能够起到缓冲冲击力的作用。

30年式友坂刺刀在军队中其实有两种正式型号。一种是早期型号,就是笔者前面所介绍的;另一种就是装备在99年式7.7mm岩下步枪上,被称为99年式刺刀的后期型号。但其实这两种型号都是30年式友坂刺刀,99年式刺刀只是俗称,并不是正式名称,所以这两种刺刀结构基本相似,也可以互换通用,不过一些细微差别还是有的。比如刀身上面早期型号厚度较薄,血槽浅,刀背前端平直且部分刀尖由上到下呈弧形,有假刃,刀尖低于刀脊。后期型号则相反,刀尖高于刀脊并向上略微翘起,更接近武士刀刀尖的形状。护手上面早期型号还保留有护手钩的设计,后期型号则摒弃了这种设计,护手呈直线形状。


除了这两种军用型号之外,还有一种主要用于民间或幼体学校训练使用的30年式刺刀。这种训练用刺刀是使用低品质材料制作而成,基本外形与军用刺刀相同,只不过刀刃部分是完整的蛤蜊形状。


除此之外,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穷兵黩武,到了战争末期日本军工资源摸襟见肘,更何况还要节省一大部分给海军使用。所以为了节省资源,后期日本陆军使用的30年式友坂刺刀一再简化,从形状上来看至少有18种不同类型的30年式刺刀。这些经过大幅度简化的刺刀和早期两种型号相比简陋不堪,一般没有血槽,而且只在刺刀前段三分之一或二本之一的部位开刃,甚至有的刺刀并不开刃,只是在下发后由使用者自己磨出刃口。刀鞘也由早期的金属制改成了木制或皮制,这些都是日本帝国主义行将灭亡的征兆。


据统计,日本在二战结束之前一共制造了大约680万把,是日军历史上制造装备数量最多的刺刀。由于38年式步枪本身枪体较长,加上30年式刺刀后达到了168cm的长度,几乎与人无异,很好地弥补了日军身材矮小的劣势。加上日军重视刺刀格斗训练,营养水平较好,因此在中国战场上日军的拼刺技术对缺少火力的中国士兵依然是一种强大的优势,早期甚至可以做到1打5完败中国士兵


不过随着战争的胶着,日军中的精锐老兵或战死于中国大陆、或被调往太平洋战场,加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对拼刺训练的日益重视。日军对中国军队尤其是八路军、新四军战士的拼刺优势不再明显。八路军还运用人数优势开创出了专门针对日军的小组战术,力求在局部对日军形成二打一、三打一的形势,老兵一人负责正面佯攻牵制日军注意力,余下一两人新兵负责刺杀日军。这一战术后来在1944年的8月中旬得到成功体现。日军一中队与我八路军鲁中军区某部1团1营1连在山东沂水城西北葛庄及附近展开战斗,我军一百余名士兵对日军进行刺刀冲锋,仅仅一个照面就将日军前排士兵全部刺杀。


日军二战战败后,30年式刺刀却并没有从战场上消失。战后的日本陆上自卫队、警察预备队和保安队依然大量专备这种刺刀。而且因为日军在中国战场和东南亚战场上也被缴获了大量的38年式步枪和30年式刺刀,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内包括中国、朝鲜、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在内都大量使用装备了这些武器。我国在抗美援朝战争初期,号称“万岁军”的38军就全部装备38年式步枪和30年式刺刀,并取得了辉煌战果。虽然后来该刺刀军队中逐渐淘汰,但在民兵中一直装备。一直到1970年代末,38年式步枪和30年式刺刀撤出民兵装备序列,这两种武器才全部在中国军队中消失。



早期生产的30年式刺刀都是上述两种标准型号。但随着侵略战争规模不断扩大,加上国内资源匮乏,但仍不能满足战争的需求。到1941年,日本的煤炭、铁矿石和钢只能达到需求量的88.3%、42.4%和43%,原本就不丰裕的军工生产能力更是到了捉襟见肘的地步。为了尽可能地提高生产效率和节约原材料, 30年式刺刀的生产不得不一再简化,于是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变型刺刀。



日本Arisaka刺刀,修改过。钢质配件。木质刀柄及刀鞘,装饰植物饰带。


手工制作,丛林款式,20世纪中期


长:51厘米


品相钟等,若干锈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用户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用户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登录|纯文阅读|国术联盟 ( 赣ICP备09000768号 )

GMT+8, 2024-4-28 05:38 , Processed in 0.05106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Lu RongJun X3.4

Copyright © 2006-2023, Chinese KungFu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